Search

學校倡「零功課」「愉快學習」就解決了問題?

筆者是腦科學教育學者Ricky C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學校倡「零功課」「愉快學習」就解決了問題?

筆者是腦科學教育學者Ricky Chan,我很認同他對教育的觀察與分析。他以學游泳比喻學校教育的問題,指教練用一節課教曉孩子游蝶式的理論、姿勢、動作,加一兩次的課堂練習機會,然後不足兩個月便考試,結果不好,便指責孩子無盡力無用心學習;就算找補堂教練幫孩子練水,多練幾堂,但原教練已教完四式,補堂教練幫他追哪一式泳術好呢?這情況放諸於學校的學科學習也是不合理,卻是常態,天天發生在以前的自己和現在的孩子身上。諷刺的是,我們不但無體諒孩子,還對他百般批評,要不就加操,試問孩子還有學習的動力嗎?

筆者原文《「零功課」帶出「零上課」》這樣說:

//1 學校的課程進度根本沒空間讓老師在課堂內確保學生有足夠練習、提問、澄清、鞏固的機會;

2 能力普通或較弱的學生在課內未能對初步內容理解,之後的可能都摸不著頭腦,日間大部分時間都在恍惚猶豫的狀態下渡過(上課是否「零吸收」或等同「零上課」);

3 放學後在家或在功課輔導班重新將日間的教學內容再學一次(當中亦加入很多的責備質疑,孩子的興趣和自信盡失);

4 原本老師預計完成功課的時間是學懂後練習的時間,應該較短,但孩子上課根本未掌握,放學後要花上與日間相若的時間才能學懂(怪不得日間上課總時間是五小時,晚上做功課總時間都有些是需要六小時);

5 在長期精神壓力下,休息睡眠不足,自然皮質醇偏高,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及身體健康,慢慢失卻正面的人生樂趣,損害學習動力;而皮質醇亦會降低睡眠質素,使孩子不易進入深層睡眠,無法將日間學過的知識記好(語意記憶在深層睡眠中處理,而處境記憶則在發夢期處理),日積月累,到考試測驗時溫習就百上加斤。

綜觀上述原因,「功課」是否學生壓力的癥結?而「零功課」又能否讓孩子真的健康愉快成長?可能大家要再深究的是:

❓為何明知課程內容太多而不能減?
❓為何明知孩子做功課痛苦家長都每天如是逼迫?
❓沒有功課做,家長是否會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?
❓有否教與學模式是無需長時間練習亦能掌握課程內容?
❓有否做功課(練習應用)的方式是使孩子享受和雀躍的?
❓既然課後孩子需要再學,何不由「零功課」轉為「零上課」,索性取消傳統沒效益的教育模式?(2000年5月號時代雜誌有文章曾預言-10項未來最快被消失的職業,排第二的就是老師)//

所以所謂「零功課」、「愉快學習」就等於解決教育根本問題?「課程」一日如此,「教與學模式」一日如此,就算「零功課」,只是治標不治本,孩子仍然「零上課」,好似永遠學不到,也學不好。

教育體系病了,作為家長不能助紂為虐,作為老師要努力找空間改進,讓孩子多一分喘息的機會!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蝸牛媽媽主張不功利、不急躁、不揠苗助長的慢教育,定時分享慢吞吞的育兒心得,也歡迎同路人交流互相砥礪!
View all posts